境外教材又被禁止!教育平均化的浪潮之下,家长该如何自救?

2024-01-02 264 类型: 牛剑儿

最近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北京市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2023年修订)》,对北京市中小学教材的管理、选用和使用提出了意见。其中明确表示“义务教育学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教育局教材局负责人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小学的教材管理不够细致,境外教材选用管理依旧“缺位”。今天牛牛就带大家盘一盘“境外教材”这几年究竟经历了哪些变革?对于孩子的教育之路又有什么样的影响?


1.境外教材被“封杀”的这几年


其实限制境外教材的使用并不是今年,也不仅是北京的新政策,而是一项影响全国的老政策,最早可以追溯到2002年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就有明确提到义务教育学校不得引进境外课程、使用境外教材。后续又针对教材印发了《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而各地教育局陆续发布的细则也都是对这一文件的落实。



2020年,《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学校不得选用境外教材,普通高中除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开设的普通高中境外课程项目外不得选用境外教材。



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也明确指出,民办学校使用境外教材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但实施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不得使用境外教材。“双减政策”也在这一年同期实行,是否真的为孩子减轻了负担我们未可知,但大多数家长的焦虑一定是重了。



2021秋季,上海市教委也对此发布了相关政策,把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开设的普通高中境外课程项目排除在了“普通高中”之外,但这些学校或项目的思想政治、语文、历史、地理课程不得选用境外教材,其他课程选用境外教材,须经审核。



一系列的改革落地,也让纯外籍国际学校更加火热起来,相信家长们也有观察到他们近年的招生条件也是逐渐水涨船高。那在境外教材被禁止的情况下,孩子的教育会发生什么变化?未来又该如何做出何种教育选择呢?


2.处境尴尬的双语学校?


2020年前后正是民办双语学校的快速扩张期,一系列政策的颁布无疑是给了民办双语学校一记沉重的打击,尤其是开设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至初中)课程的双语学校,课程规划与大纲必须符合政策规定,还必须严格使用国家规定的教材。



而在教材变革的表象之下,是课程内容与讲课形式的变化。之前被尽量压缩的部分课程也必须遵守规定,达到固定的课时、按照教材逻辑进行教授。原有的融合课程不仅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不少困难,还要经过严格的审核。



对于孩子和家长来说,最直观的体验就是国际课程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孩子在校园内的英语语言环境被淡化,学习氛围也有了更多的体制内色彩。



而对于想让孩子在未来攻读英美顶尖大学的家长来说,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结束后,国际课程衔接的空白又该如何填补?孩子是否又会陷入刷题循环?对申请来说是不是会有劣势?坦白来说,这些压力最终又会重新回到家长和孩子身上。所以牛牛还是建议各位家长还是早做准备与规划为好。



3.家长该如何自救?


“赢在起跑线”一直是家长所期望的,但“改造”过后的民办双语又一次将孩子拉到了与体制内相近的位置。教育平均化似乎成为了国内的主旋律,即使花费了更加高昂的学费,很也难改变当前的现状。



在教育平均化的教育浪潮之下,不少家长也开始选择自救,还有什么路是可以考虑的呢?如果想要选择英语环境好、社会环境安全稳定、有纯正的国际课程、历史深厚且对大学申请有帮助的教育环境,那英国的低龄教育也是一个可以选择的道路。



英国的低龄教育一直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尤其是私校教育体系在过去几百年培养出了无数的杰出人才,连只请家庭教师的英国皇室都愿意进入私校学校接受教育。其全人教育的理念与培养模式也一直是新加坡和国内国际学校学习的样本,如果有条件的话,为何不让孩子接受更加纯正的英式教育呢?重新为孩子选择一条更轻易抵达牛剑的路呢?



还有任何关于英国低龄留学的疑问

也可以扫描以下二维码

进行一对一专业咨询


WechatIMG1121.png



  准备好了吗 ?

帮您规划孩子的精英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