捆绑式教育:一场以爱为名的实验

2024-08-06 356 类型: 牛剑儿

近期,一个视频在B站悄悄地火了,up主张哥人在江湖采访了一位名为韩泰阳的歌手,他小时候就读于海淀顶尖的公立中学,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硕士就读于纽约大学,现在却过着“吃老本”的生活。更不为人知的是,在繁花锦簇的精英教育之路下,他有着严重的心理疾病,甚至还在精神病院接受过治疗。今天,牛牛就和各位家长一起来看看这位“别人家的孩子”,究竟有怎样的成长历程。


1.天之骄子到精神病

父亲是农业领域的科学家,母亲是主攻知识产权的律师大拿,6岁定居海淀,这样的出厂设置让父母对韩泰阳有很高的要求,加之北京大院不同家庭的“教育竞争”,母亲对他的教育规划也十分严苛。


源自: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H4y1w7pb/?spm_id_from=333.880.my_history.page.click&vd_source=09f4c71de773b8862221a7802a249c67


韩泰阳比同龄人更早上学,在顺利升入北京101中学后,他被学校作为“种子”选手培养、走音乐保送路线、不到18岁就进入清华、后面又成功申请到纽约大学读研...母亲的规划和自己的“争气”让他的学业晋升之路走的一片坦途。


韩泰阳在纽约大学官网的照片


硕士毕业之后他选择回国,成为了中国大陆第一位获得资格认证的鲁道夫·罗宾斯音乐治疗师,但母亲希望他可以继承自己的衣钵。在申博失败之后,他接受了母亲的安排,开始准备法考,并进入公司开始实习,上手法律业务。但这样的生活让他觉得晦暗,他无法违抗母亲的命令,习惯性服从的后果是一次又一次得自我惩罚,他开始了各种自残行为。



而韩泰阳的母亲却他的自残行为冷漠置之,甚至在看完之后还会轻飘飘的说“先别走,你先把今天的工作完成”。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精神崩溃之下,他终于到北大六院开始了治疗,他在采访中韩泰阳将住院的时光形容为“唯一独属于自己的时光”,在这里,他好转的很快。「也想为自己孩子找一个点燃天赋的学校?私信立即做一个择校匹配趣味小测试,找到最适合孩子的学校」



出院之后,他开始放下一切,选择做一个“让母亲失望的孩子”,重新开始自己的音乐之旅,在音乐平台上发表作品,与朋友们组了一个乐队叫“韩泰阳与太阳不能”,没事儿搞搞创作,接接演出。虽然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仍会试试盘旋在他的脑海,但他开始努力对抗负面情绪。


2.父亲缺位的教育

通过采访,其实能够看出韩泰阳的成长环境十分典型。他将自己的母亲做了一个归类,将她称为“张兰式母亲”。与汪小菲一样拥有一个长期在教育缺位的父亲,和一个掌控欲极强、在社会上极具话语权的母亲。



这样的家庭教育配置也是大多数家庭的教育配置,母亲这一角色承担了更多了教育职责,无论在生活还是学习上,这也使得孩子从小会对母亲产生了更多的依赖,“听妈妈的话”也是大多数人的童年必修课。



但其实父亲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哈佛大学研究表明:人有两种发展需求,一是亲密性,主要来自母亲;二是独立性,来自父亲给予的力量和安全感。缺少父亲的教育,孩子的性格、情感、意志都会受到一定影响,他们一般会更趋向于保护自己,哪怕受到欺负,也更会忍气吞声。



而在这种环境下,如果孩子无法疏导自己内心的难过,没有合适的发泄口,又无力改变现状时,就极易产生自残行为。一如韩泰阳会拿烟烫自己的胳膊,会用头撞墙来向母亲表达歉意一般。



而能够引发这样连锁反应的原因绝对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的不顺,而是家长在关键时刻没有给予正确的回应。“为什么言而无信”“为什么说话不算话”“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怎么不懂得知足?”隐藏在这些话背后的信号其实是不平等的沟通,孩子从未被当做个体独立看待,也没有反抗与平等对话的资格,这种语言训斥其实是一种无声的行为暗示。


3.张兰式母亲的捆绑教育

在韩泰阳眼中,父亲是一位十分忙碌的科学家,不是在做研究就是在出差;母亲是一个女强人,每天都要工作12-14个小时,所以父母坚信,自己可以做到的,孩子也必须要做到,甚至要做的比自己更好。



“为你好”和“牺牲式”的教育模式也是一代青年人的成长缩影。父母享受了知识改变命运和改革开放的红利期,实现了阶级的跃迁,这些经验理所应当的被应用在下一代的培养上,加上“不能输在起跑线”与“望子成龙”的社会风气,高压成长似乎成为了必然。



在这种捆绑式教育下,孩子往往被赋予很高的期待值,会经历很严苛的生活管理,为了不断获得他人的认可,只能付出更多努力。韩剧《天空之城》也于此有相似之处,全家费劲心思托举儿子考首尔医科大学,然而就在金榜题名时,儿子却说出了自己的怨恨,“当你儿子,对我而言是地狱。”“医科大学是爸爸妈妈想要的,根本不是我想要的,我不想再做爸爸妈妈的孩子了”。


韩泰阳的歌曲《托举》歌词


在这个采访中,另一个值得讨论的点,是关于成功的定义。用世俗的眼光来看,体面、高薪的工作是一种成功人士的暗喻,很多父母对于孩子托举成功与否的标准也都围绕此展开,但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形式都不同,所追逐的目标也不同,亿万个个体不可能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



也许韩泰阳也曾无线趋近于世俗的成功,但对于勇敢跳出母亲桎梏,直面自己心理创伤的他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不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绝顶的天赋与能力,让花成为花,让树成为树学会接受孩子成为一个平凡但快乐的人,也是父母的必修课。感兴趣的家长也可以观看一下原视频,相信大家也会有很多新的感悟。


还有任何关于英国低龄留学的疑问

也可以扫描以下二维码

进行一对一专业咨询


WechatIMG1121.png


  准备好了吗 ?

帮您规划孩子的精英教育之路